
本文转自:黔西南日报A股策略
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家校社协作路径探究
—— 以兴义市延安路小学“芽梦台”为例
冯大红
在新时代背景下,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树德、增智、强体、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。其有效实施亟需打破学校“单打独斗”的传统模式,构建家庭、学校、社会(家校社)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新格局。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延安路小学依托“芽梦台”种植基地这一实践载体,通过班级责任田制度、班主任核心引领、多元劳动活动融合,成功探索出一条具有校本特色的家校社协作实践路径。
一、理论之基:家校社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与价值取向
家校社协同育人并非三者的简单叠加,而是基于共同教育目标,发挥各自优势,形成的相互渗透、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。在劳动教育领域,其协同内涵尤为深刻。
(一)三方主体的角色定位
学校:主导与设计主体。学校是劳动教育的系统规划者和专业引领者。其职责在于提供课程框架、实践场地、专业指导与评价体系,并扮演“联结枢纽”的角色,统筹协调家庭与社会资源,确保劳动教育的科学性、系统性与安全性。
家庭:基础与延伸主体。家庭是劳动习惯养成的起源地和劳动价值观念涵育的摇篮。家长的劳动观念、行为示范以及家庭日常劳动安排,是对学校劳动教育最直接、最持续的补充与延伸。其角色应从“旁观者”转变为“参与者”和“合作者”。
社会:支持与拓展主体。社区、农业基地等社会力量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与丰富的资源。它们提供真实的生产劳动情境、先进的技术支持和志愿服务机会,帮助学生将校内所学应用于社会实践,深刻理解劳动的社会意义与时代价值。
(二)协同育人的核心价值A股策略
家校社协同开展劳动教育,能够实现育人效应的最大化。它使学生浸润在一个目标统一、内容衔接、场域互补的劳动教育生态中,有效避免了“5+2=0”(5天校内教育效果被2天家庭环境影响所抵消)的现象。通过协同,劳动教育从一门孤立的课程,升华为一种无处不在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,真正实现了“以劳树德、以劳增智、以劳强体、以劳育美”的育人目标。
二、实践之范:兴义市延安路小学“芽梦台”模式的协同路径解构
兴义市延安路小学的“芽梦台”项目,是家校社协同理论的成功实践。它从一个简单的种植活动,演进为一个连接三方的综合性育人平台。
(一)学校主导:系统规划与课程融合
学校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,为协同育人提供了坚实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。
1.创建专属实践基地。学校建设了“芽梦台”种植基地,赋予其充满生机与梦想的名字,本身就是环境育人的体现。“芽梦台”成为劳动教育最核心、最稳定的物理空间。
2.创新组织管理模式。学校实施班级承包责任制,一块块“责任田”成为了班级的“名片”,劳动从任务变成了孩子们发自内心呵护的事业。
3.发挥教师引领作用。班主任不仅是组织者,更是首席劳动导师,他们将语文、数学、科学、美术等学科知识无缝对接到种植活动中,学生通过写观察日记、绘制植物生长图……完美践行了“除学习文化知识以外还有很多很多的劳动教育”的理念,实现了知识性与教育性的统一。
(二)家庭参与:从支持到融入的深度转变
“芽梦台”成功撬动了家庭的教育力量,使其从幕后走向台前。
1.“家庭农场”延伸实践:受“芽梦台”启发,许多学生在自家阳台、窗台开辟了“微型的芽梦台”。
2.志愿服务与资源支持:家长们自愿组成后勤支援团,协助采购种子、肥料,在丰收季帮助组织将收获的作物做成美食与全校分享,体现了家校情感的联结。
(三)社会协同:“芽梦台”项目主动链接社会,将劳动教育融入更广阔的社会天地
1.社区志愿服务融合。学校将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。学生们将“芽梦台”丰收的蔬菜瓜果,送往留守儿童之家,并帮助打扫卫生。此举让平凡的种植劳动升华为奉献爱心的行动,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劳动创造美好、服务他人带来的崇高价值感。
2.链接社会专业资源。学校邀请本地经验丰富的农民走进校园,开展进行土壤检测、指导生态除虫等,将最前沿的农业科技和最朴实的农耕智慧带给学生,让他们理解新时代劳动的内涵不仅是汗水,更是智慧与创新。
3.模拟社会生态运行。班级内部的卫生打扫、工具维护、成果义卖等活动,本身就是一个微型社会。学生在其中扮演不同角色,学会分工、合作、协商、交易,初步建立起规则意识、责任意识和经济观念,为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奠定了基础。
三、成效与升华:“芽梦台”模式的启示与未来优化路径
(一)成效:学生的劳动技能、实践能力、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显著提升;家校关系因共同劳动而愈发和谐亲密;学校办学特色日益凸显,育人品牌逐步树立。
(二)升华:为进一步深化这一模式,使其更具推广价值,可从以下维度进行优化与升华:
1.机制化:将“芽梦台”课程化、体系化。明确目标、内容、模块、课时及家校社三方在每个模块中的具体任务与评价标准,使协同工作有章可循,避免随意性。
2.数字化:搭建“智慧芽梦台”云平台,设立“成长档案”“成果展销”等模块。
综上所述,兴义市延安路小学“芽梦台”的成功实践证明,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活力与效能,源于家庭、学校、社会三者之间有机的协同。学校以基地为锚点,善于主导;家庭以亲情为纽带,乐于参与;社会以资源为支撑,勇于支持。“芽梦台”播下的不仅是生命的种子,更是合作的理念、劳动的精神和面向未来的综合素养。
作者: 兴义市延安路小学 冯大红A股策略
联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